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admin 20 2025-09-24 10:06:17
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华体育官网图书馆里,费若秋刚刚结束一堂经济学课程,她身着深蓝色哥伦比亚大学卫衣,手提装着击剑装备的运动包,步伐轻快地走向训练场,这位22岁的中国女子花剑运动员,如今有了一个新身份——哥大经济学系学生。

“从剑道到课堂,这是hth体育入口一次全新的挑战。”费若秋微笑着说道,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,作为曾经在法国训练多年的击剑选手,她如今在常春藤盟校开启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求学之旅。

跨越重洋的转变

费若秋的击剑之路始于北京海淀体校,16岁时被法国国家击剑学院相中,开始了在巴黎的训练生涯,2023年,她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花剑个人赛中摘得银牌,达到了运动生涯的一个高峰。

然而就在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之时,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——申请赴美留学。
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回归学业。”费若秋抚摸着手中的花剑说道,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比赛,更是如何面对挑战,我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了。”

2024年秋季,费若秋以优异的文化课成绩和出色的运动背景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,成为经济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。

在学术与体育间寻找平衡

哥大的学习生活并不轻松,费若秋每天早上6点起床,进行一小时的体能训练,然后赶赴8点的课程,下午是击剑训练时间,晚上则沉浸在图书馆和自习室中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“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。”费若秋坦言,“经济学课程的阅读量很大,同时还要保持每天三小时的击剑训练,有时候真的感到疲惫,但每当握住剑的那一刻,我又充满了能量。”

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索利亚诺对这位新队员赞不绝口:“费若秋带来了国际水平的技术和经验,她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我们队伍的实力,更难得的是,她能够在学术和体育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。”

今年2月,费若秋代表哥大参加了常春藤联盟击剑锦标赛,帮助队伍获得了团体亚军的好成绩。

文化融合的独特视角

在法国训练的四年经历,使费若秋对跨文化适应有着独到见解,她精通中文、法语和英语,这使她在哥大的国际环境中游刃有余。

“法国的击剑训练注重技术和战术的精细化,而美国大学体育更强调团队精神和竞技激情。”费若秋比较道,“这两种经历都极其宝贵,它们塑造了现在的我。”

费若秋还发起成立了哥大中美文化交流俱乐部,通过组织击剑体验活动,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交流。

“体育是一种 universal language(通用语言),”她说,“通过击剑,我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。”

未来的双重目标

面对未来,费若秋有着明确的双重目标:在学术上完成经济学学位,在体育上帮助哥大击剑队夺得常春藤联盟冠军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“我希望能将经济学知识应用于体育产业领域。”费若秋分享着她的愿景,“特别是促进中美法三国在体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。”

哥大经济学教授詹姆斯·威尔逊评价道:“费若秋展现出了杰出的分析能力和学习热情,她能够将运动员的纪律性和专注力带入学术研究,这使她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。”

尽管学业繁忙,费若秋仍然关注着中国击剑的发展,她定期与国内年轻选手交流,分享国际比赛经验。

“中国的击剑运动正在快速发展,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激励更多年轻运动员勇于追求多元发展。”费若秋说。

不一样的常春藤之路

在哥伦比亚大学,学生运动员需要保持一定的学术标准才能代表学校参赛,对于费若秋来说,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。

“有时候在比赛中想到还有论文要写,确实会分心。”她笑道,“但这也教会我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,学术训练和体育训练有相通之处,都需要专注、计划和执行力。”

费若秋的室友、政治学专业的莎拉·约翰逊说:“她总是那么充满活力,既能谈论宏观经济理论,又能指导我们击剑的基本动作,看到她每天如何平衡各项事务,真的很令人敬佩。”

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,费若秋正在为经济学统计学的考试做准备,同时也在为即将到来的 NCAA 锦标赛进行高强度训练。

“这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,虽然充满挑战,但也无比充实。”费若秋说,“每一次出剑,每一个公式,都是我人生故事的一部分。”

窗外,纽约的天空渐渐暗下,费若秋收拾好书本和装备,向着击剑馆走去,在那里,银色的剑道等待着她的脚步,正如知识的殿堂向她敞开大门,在这所常春藤盟校里,这位旅法归来的中国剑客,正以手中的剑和心中的梦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非凡篇章。

上一篇: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十周年,梦想在剑尖绽放
下一篇:蒋叶非,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
相关文章